当前位置

首页 > 体裁 > 自然 >  > 家乡的风俗作文400(通用15篇)

家乡的风俗作文400(通用15篇)

推荐人: 来源: 写作坊 阅读: 4.32K 次

篇一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家乡的风俗作文400(通用15篇)

浴牛节

谷睿

我并不是汉族人,我是傈僳族的。在我们那儿,有很多民风民俗,多到你数不过来的那种。这次我想介绍的民俗并不是关于人,而是牛。我想想,该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:

“从前,牛生活在天上,而且过得十分舒适。有一天,它看见了傈僳族人靠吃苦涩的野果为生,心中十分不忍。于是在一年春天,它背着天神将藏在葫芦里的五谷种子撒向人间。天神因此动怒,把牛驱逐出天上,来到人间。于是,傈僳族把牛养入家中,但是牛看见人间生活依旧贫苦,于是又主动出来拉动犁耙,帮种庄稼。天神见人间逐渐美好,又放出虫灾、冰霜进行捣乱、迫害。在耕作之余,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成长,牛又上天与天神理论,为傈僳族立下了汗马功劳。”

所以,后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五,傈僳族人要过一个“浴牛节”。在这天,不仅要给牛洗澡,并且要煮一锅放盐的稀饭,用来喂牛。家中最大的妇女在这天要向牛祈祷,希望它在天神面前多多求情,免灾无害,庄稼丰收。

人与动物是相通的,我们也一直保持着这份来之不易的平衡,希望这份平衡,能流进那些繁华不肯谢幕的年华里。

篇二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余文淇

我的家乡在新州,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那非春节不可啦!

春节是新年的开头,寓意新的一年到了,要说春节的来历啊!哪来头可不小呢!春节是从历年流传下来的,直到现在大约有5000年的历史呢!

我们这里的春节差不多从腊月二十四过完小年就开始了,当然那都是节前的彩排。最热闹最隆重的是年三十那天,那天才是真正的过年,那天家家赶做年菜,到处是酒肉的香味。在外边做事的人,除非万不得己,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。除夕晚上必定要吃我们新州的元宝饺子。饺子寓意着招财进宝。我家饺子馅是多种多样的,有白菜馅、猪肉馅、韭菜鸡蛋馅、香菇馅等等。餐桌上,弟妹嚷嚷着:“再给我一盘,再给我一盘,我还没有吃饱!”

到了晚上外面噼里啪啦的响,家家都在放鞭炮,我们家也不例外。爷爷和爸爸从屋里拿出长长的红红的大鞭炮,边拖边摆放着。点火!爷爷和爸爸赶紧跑回屋里来,火沿着火线慢慢的延伸到鞭炮。猛然间外面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响个不停。接下来就是放烟花了,一点火,烟花飞上天空,在一瞬间炸开了,有的像无数颗流星,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朵,还有的像金色的太阳,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一样。“轰”的一声,一束烟花飞上了天空,紧接着,更多的烟花飞了出来,随着噼噼啪啪放鞭炮似的响声,烟花绽开了,不一会儿,红的、黄的、绿的、蓝的、紫的……各种颜色的烟花纵横交错,让人看得眼花缭乱、目不暇接。你瞧,圆形的、流星形的、瀑布型的、花型的……五花八门的烟花在天空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自己的“舞姿”,它们有的像上翻,好像娇媚的牵牛花;有的向下垂,好像绚丽的菊花……我还饶有兴趣的为每一组烟花取了名字,如万紫千红、繁花似锦、满天繁星、百花齐放,再加上黑天空的衬托,显得烟花像是天上的仙女,好一幅壮丽的景象!

吃饺子、放鞭炮是我印象最深的节日风俗。

篇三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杜卓远

我的家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,那里虽没有都市的繁华,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,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,更是小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
大秧歌也可成东北大秧歌。“它是东北人,热情豪放,朴素情感的体验。”提起大秧歌,在我的家乡那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。家乡的男女老少,个个都能跳上一段!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,小镇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吶声。

这声音像一种号令不一会儿,人们便陆陆续续的来到了广场上。有的是十几个人一伙儿的,有的是几十个人一队的,甚至还有100人以上的大场面。他们有的手中拿着局子和手绢,有的写着妻子和儿女。小商贩们干脆在周边摆起了摊儿。一时间,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。

大秧歌扭起来了。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,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,动作极为协调,尤其是手中的局子和手绢,舞得出神入化,舞出了别样的风采,尽情的挥酒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。此情此景,引逗的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有些发痒,也争着加入秧歌队伍当中,那一条条彩色的“长龙”也越来越长了。

家乡的大秧歌,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,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节目。每到节日,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,那些孩子们喜欢的“大头娃娃”“孙悟空”“猪八戒”等,纷纷登场,为节目增添了无限的喜庆气氛。

啊!家乡大秧歌,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。你就像陈年的美酒,醇香甘甜,沉醉了家乡人的心。

篇四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刘思宁

千里不同乡,百里不同俗!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不一样风俗,我的家乡在内蒙古最西部的阿拉善,由于同时受蒙古族和硕特文化、河套平原文化、河西走廊文化的影响,我的家乡有着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风俗。

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,腊八这一天,大人们早早就会去集市买各种食材煮腊八粥。听爷爷奶奶说,在过去煮腊八粥就是大米里面加一些没加工的小麦、玉米一起煮,可现在的不一样了,人们会在煮腊八粥时放入红豆、莲子、葡萄干、花生、核桃仁等各种食材,熬上几个小时,等出锅了,那香味扑鼻,让人口水止不住的流,我个人喜欢在这里面加上一点糖,真是太香了。

在春节来临前的七天左右,也就是农历腊月二十三,会迎来小年,在这一天,大人们会做各种美食,然后将这些食物摆在灶台上,还会点上一堆旺火以此祭灶祭火,预意来年五谷丰登、灶火旺盛。小年也被称为“扫尘日”,大人们开始准备年货、清理家中卫生,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,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我也会在这天开始像个小大人一样帮着爸爸妈妈一起打扫卫生,到超市购买年货,在忙乱和幸福中等待春节的到来。

除夕,春节的前一天,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天,大人们从上午就开始忙活准备各种美食。早上起床,我就会和爸爸一起贴上精心挑选的对联和带有生肖图案的各种福字、窗花,挂上漂亮的红灯笼。晚上,所有人都聚集在爷爷家里,一边吃着各种美食,一边互相敬酒并祝福新的一年老年人身体将康、心情愉悦,年轻人工作顺利、心想事成,小朋友学习进步、健康快乐。吃完年夜饭,大家会围坐在一起聊天、玩游戏、看春晚,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,爸爸会带着我和哥哥到小区外指定的地点燃放烟花,随着满天五彩绚丽的烟花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,我们共同迎来了农历新年。

正月初一早上,爷爷奶奶会早早给我们煮好饺子,有的饺子里奶奶会包几个葡萄干或者硬币,谁先吃到就预示谁在新的一年里能心想事成,事随心愿。为了先吃到包着祝福的饺子,我总会吃到肚皮要撑破的样子才会停下来。吃完饺子就是我最期盼的时刻了,我和哥哥会换上新衣服正式给长辈们拜年送祝福,然后拿到期盼了一晚上的大红包。随后我会跟着爸爸妈妈去给其他的长辈拜年,当然最高兴的就是可以拿到好多的红包,心里美滋滋的,心想要是每天都能过年就好了。

也许有一天我会长大离开这里出外求学工作,可家乡好多的风俗都会深深的印刻在我的脑海中,将伴随我的一生。

篇五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洪晋恩

“村村都向磨坊跑,米麦车推或肩挑。磨屑归来忙整夜,麦蒸馒头米蒸糕。”刘瑞庭在诗中描绘的景象,把我的心带到了家乡南通的春节。农历新年前,村里的大人们都已放下手中的农活,为春节忙碌起来,火热忙碌的气氛赶走了瑟瑟的寒风。

每家每户都要自行灌制香肠,选上好的夹心,切成一粒一粒,灌入肠衣,一串串红白相间的香肠挂在屋檐下,宛如火红的爆竹;洁白如玉的年糕上印上红艳艳的“囍”、“祥”、“禄”……,白的如雪,红的似火;正月十五的夜晚放哨火,人们手持柴草制成的火把,沿着田间小路奔跑雀跃,高喊着家乡方言的吉祥话,跑的人、看的人、所有的人的情绪都如这火焰被点燃。从年前到正月十五,空气里无时无刻不洋溢着喜庆的气息。

我深爱这故乡的春节和春节中的风俗。家乡特有的风俗中,我又情有独钟于团子和圆子的制作。每逢此刻,我像个小大人一样,不仅能参与其中,而且有机会挥洒自己的创意。

腊月二十五的一大早,妈妈就在楼下的院子里喊:“做团子喽!”无论天气如何寒冷,听到叫喊的我都会一骨碌钻出热被窝,穿上衣服,跑下楼,像个跟屁虫一样粘在她的左右。妈妈淘洗自家田地里种出的糯米,我便在一旁垫起脚尖,两手扒在水池边,目不转睛地看着。洗净后,洁白晶莹的糯米要在清水中浸泡一小时,每粒米都拼命地吮吸着水分,把肚子胀得圆滚滚的。接下来,要滤去水,让糯米晾干。

第二天,要上石臼把糯米捣成米粉。如今城里的孩子,想是很难见到这般景象了。一人站在横卧在一个支点之上的长长木桩的一端,手扶支撑架,身子猛地往下一坐,压下自己的一头,另一端的木桩头就跷跷板似地高高抬起。接着,他把身体重量通过双手托付在支撑架上,卸去重量的脚下翘起,另一头的木桩重重砸在放了糯米的石臼里。就这样,一声声铿锵有力,像鼓点激荡在我的心间。每逢此刻我都跃跃欲试,可因为“危险”一次次被拒绝。不服气的我暗想:“总有一天我会上去的。”

得到的米粉要经过1-2天的晾干,接下来就到了我梦寐以求的时刻了——做团子、圆子。像做面食一样,首先把水与糯米粉均匀地混合在一起,揉成粉团。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,有老有少,有说有笑,共同完成。这是一年里难得的光景,全家人放下一年的忙碌奔波,围坐在桌前,尽情享受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。粉团在每个人的手中成了工艺品,或者捏成圆锥体,顶上点上一抹红晕,宛如蟠桃园里的寿桃,这便是“团子”;或搓成球体,圆滚滚滚的,犹如一个汤圆,没错!这就是“圆子”。我之所以对制作它们情有独钟,是因为每逢此刻,是我可以天马行空地大展身手,我爱为它们镶嵌点“饰物”:或配上两个大“耳朵”,或增加一根长“尾巴”,也或者用牙签雕出一双眼睛。大人们见了捧腹大笑,老人们瞧了脸上绽开了花朵。

做好的团子、圆子,留到大年初一的清晨食用,象征着团团圆圆。尽管不放糖、没有馅儿,却别有一丝甘甜的滋味,软糯爽口。我当然要挑出自己的“作品”:有尾巴的米老鼠、大耳朵的猪八戒……大快朵颐起来。不一会儿,我就瘫坐在躺椅上,在暖暖的阳光中,轻揉圆滚滚的肚子,打着饱嗝,任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周身。

至今,每当看见汤圆,我都会想到家乡的团子、圆子,忍不住咂咂嘴。家乡的春节,家乡春节的风俗,让我感到甜美。

篇六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李静怡

我的家乡在资阳,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繁华,但家乡的舞龙却比城市的欢乐多了。

小时候,爸爸妈妈每年过春节都要看舞龙,却总是不让我去。但是有一年的春节,我特别想去看舞龙,便偷偷跟着他们去了。一路上我心惊胆战,生怕被他们发现了。到达目的地后,我立即找了个藏身之所,静静地等待演出。
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,终于到了晚上,我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,趁爸爸妈妈不注意,赶紧钻进了人群。表演开始了,观众们摩肩接踵,围成了一道人墙。过了一会儿,舞龙达到最高潮,各县城的龙灯一齐表演,街道上人山人海,只为看这精彩的一瞬间。

龙灯表演时需要用“火流星”开场,也就是把烟花点燃后向龙身喷射,彩龙在耀眼的火花中狂舞,彩旗飞扬、锣鼓喧天,场面简直蔚为壮观!眼前的一幕着实惊呆了我。不料这时爸爸妈妈在人群中发现了我,直接“提”着我回家了,还被他们训了一顿。但一想到今天舞龙的场面,即使挨骂也值了!

篇七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除夕,是启东人民十分重视的一天,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,更是远方游子回家团聚的日子。

在这天的白天家家户户都贴春联。春联贴的时候不能贴反,贴倒或是贴错位。而且春联必需一次性贴好,不能贴错后扒下来重新贴。

“福”字上面有了画就不能倒着贴;没有画,只有一个“福”字就得倒着贴,以表示福“到”(倒)。

贴完了春联和“福”,就是我和老家的伙伴们最喜欢的一个活动了——放鞭炮。鞭炮有许许多多的种类,如摔炮、手雷、划炮以及其他种类的鞭炮。我们最喜欢玩的就是划炮和摔炮。划炮、摔炮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玩。在墙上往墙上砸;在地上就有了更多的玩法——扔、踩、放在土里当“地雷”、用树枝和石头做“定时炸弹”。最后我们还可以把他们的肚子给解剖了,拿出里边的火药自制鞭炮。

对于我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压岁钱。要知道我今年的兴趣班费可就指望这些红包了。我们家是让我自己报课外班的,而且报的是我自己感兴趣的。对于亲戚我是能要到多少就要多少。我的爷爷是半个有钱人,我就不客气了,每次都要1万。

傍晚大家都很早就做晚饭了,这就是年夜饭。大家团聚在一张桌子上,丰盛的菜肴,满杯的酒,吃着饺子或馄饨,畅谈一年来的收获。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。年夜饭不仅仅是团圆的时候,更是一年收获的总结。

春节让我们真快乐,回想一年就这么过去了,来年一定要开心。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开心的度过一年。

篇八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朱天舒

在安徽,春节差不多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,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,人们忙碌了一整年,大部分会在这个时间赶回家过年。村子里热闹了起来。

腊月24这天要做豆腐、炸圆子。早上起床,家家户户都飘着豆香味儿。用柴火将锅烧热,将泡了一夜的黄豆磨成糊,放入锅中再加上水。熬到微微粘稠,就可以出锅了。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铺一层纱布,将熬好的糊放上去,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梁上,接着,开始过滤。将过滤的豆浆再次下锅烧开,放入石膏点卤,冷却后倒在豆桨布袋中,用重物压两小时,这样豆腐便做好了。烧开的豆浆也可以直接喝。

接着,就是炸圆子。将煮好的一大锅糯米饭倒到盆里,再加入适量的肉沫、生姜沫、葱花、盐、酱油等调味品,然后用木棒搅拌,直到完全没有饭粒了,可以搓成丸子为止。把糯米饭搓成一个个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圆子,再撒上一层面粉,就可以放入热油中炸了。在锅中不停地上下翻动,等到圆子呈现红褐色,捞出即可。第一锅圆子一定要要装在盘中,摆放在灶台上供给灶王爷。听长辈们说,寓意是来年风调雨顺有吃有喝。

中国还有许多节日和习俗,有着悠久的历史,值得我们去了解。

篇九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在阜宁,年也是与别处一样,从腊八过,但前头,好像没什么年味儿……

真正的年味是在除夕爆发的。

年货早已在除夕前备好,这天是过年最后冲刺,节奏由小快板变成了急板。拿着扫帚、掸子从地扫荡至屋顶,连门缝也不放过,因团圆饭是中午吃的,所以大厨们也要忙不过来了,肉圆在油锅里急促翻滚,遍体金黄,馅味在空气中弥漫;另一边砂锅翻炒着瓜子花生,喷香喷香,为唠嗑用……

饭后,大概下午三四点,开始贴对联,横批有精美镂花,贴门框上,随风飘荡,如招财神的红旗,孩子们当晚发到新衣,拿着鞭炮跑来跑去;大人们围在一起唠嗑,不时传来笑声……

大年初一,大概凌晨两三点,大家陆陆续续放起“开门鞭”,希望财神能到自家来,整个村子弥漫着过年的喜庆。大约五点,已有炊烟升起,不少人开始做“早茶”了。年初一时,早饭会叫成“早茶”,以示喜庆,“早茶”的内容有“元宝”(汤圆)、云片糕和油炸果。小孩起身后,吃大糕、果子前不能说话,吃了后也得小声说话,“早茶”后,便去“跑年”。大人们唠嗑时,长辈给孩子们塞“干元宝”(瓜子花生)、糖、云片糕和红包。最后,全身口袋塞得满满。

后面年初五,又算过了个年,传说初五财神会来,大家纷响鞭炮,吃“元宝”,欢迎财神爷。

过了不久,到初七、初八,不少人回去工作了,到元宵,年,就算过完了。

篇十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我的家乡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。这里朝鲜族的风俗尤为凸显。

朝鲜族的传统服装与其生活方式相吻合。朝鲜族居住以火炕为主。平时男人盘腿而坐,而妇女坐一般是双膝着地的跪式,所以衣着多是宽松。朝鲜族一般喜欢穿白色,显示出喜爱清静,朴素的特性。故有“白衣民族”之称。朝鲜族服装我虽然没有穿过,但是看过他们穿着朝鲜族服装行走在大街上有一种公主范,男人

们则是一位绅士。

在服饰中最具特色并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的要数女装。朝鲜族女装分上下装。上装短衫多用色彩明快花纹漂亮的绸缎或纱缝制。衣襟很短只及胸部。袖口略瘦,不用纽扣,以前衣襟的两个彩色带系成蝴蝶形。夏装为宽松式的彩色高腰长裙,他裹在两三层内衣使之更加合身。

与这种服饰相协调,他们习惯上多穿白色或天蓝色的船型勾鼻胶鞋。这与服饰形成一体,显示出曲线美,显得端庄大方,古朴典雅。这种打扮如今只在各种喜庆节日盛会中所见。

家乡朝鲜族的服饰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!

宁晗宇

篇十一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陈培根

仲夏之初,正逢端午佳节,在我的家乡江城武汉,正在展开一场“江上角逐”所谓“江上角逐”,是武汉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风俗——赛龙舟。

驱车前往江滩,平时清闲的江滩都是人潮涌动,砖地广场上很难寻出落脚地儿,江畔杨柳下,也都是人声鼎沸,就连标语牌旁,也站满了人,江边的人们,都是赛龙舟的观众,他们都翘首以盼,等待着鼓声响起。

在万众期盼下,震耳欲聋的鼓声响起了。这鼓声,惊天地,泣鬼神;这鼓声,震的飞禽走兽俱散,激起了龙舟上荆楚儿女的斗志;这鼓声,传出了几千年的回音。

汨罗江畔,一位壮志未酬,满腔悲愤的诗人屈原为国捐躯,纵身一跃,跳出了壮志豪情,跳出了千古悲歌,跳出了百世流芳,楚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烈士,造出龙舟在汨罗江上打捞他的。

又是一阵惊天鼓声,龙舟真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。江面上一排排龙舟声势浩荡。全舟是由木雕而成,龙头张大着嘴巴,大有气吞山河之势,龙身鳞片都霸气外露,龙身也朝天,有一番招摇之意。

龙舟上,是荆楚儿女拼搏的身影。左翼奋力摇杆,右侧使劲划桨一起一落,激起的水花伴着流下的汗水映出太阳的影子,顺流进了汉江,从此汉江也多了几分豪情。

到了最后一百米是鼓声最响,喊声最高,划的最奋进的时候,每一支队伍都想拔得头魁,每一声高呼都好像在告诉屈原,“你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国家,孕育出了勇于拼搏敢为人先的子孙!”

在这广袤的荆楚大地之上,流淌着拼搏的热血,不止是赛龙舟。如今我们面对杀人于无形的病毒,我们依旧,用几千年传承下来的。炎黄精神奋斗在一线,从未言败。

篇十二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今年,我在安徽合肥过年,我发现在安徽,过年的风俗与一些地区大不相同。

在安徽,无论家人身在何处,也要在除夕前赶回家。在吃年夜饭时,皖北人吃饺子,而皖中人和皖南人则要在吃饭前放鞭炮和祭祖。祭祖仪式很讲究,要先上菜,菜要10碟,还必须要有鸡、有鱼。

吃饭前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,饭后还要守岁。年初一起床后,开门要放鞭炮,有的地方称门神。家人团拜,相互祝贺,还要吃长寿面,然后出门去拜年,而且这一天不能去扫地,茶水也要倒在专门的盆中,不泼出去,意思是不把财气和好运气扫(泼)出门外。这一天一般不会劳动,从而就有“赶忙三十夜、清闲初一潮。”的说法。

在大年三十晚上十二点后,“守岁”的人们都会关上门,而且关上大门以后就不能再打开了,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能开,直到初一早上,烧上香,点燃了蜡烛,再开门放鞭炮。在关门的这段时间里,有些人将平时用黄土捏成的“元宝”放到大门的门槛上。初一早上,当主人开门时,“元宝”就会滚进屋,主人就会把“元宝”放在香案上,但是“元宝”也不是白送的,元宵节过后,送“元宝”的人就会向那家人讨要“吉利钱”。

在安徽宿松有一段古老的民谣,孩子们很小就会唱。“天哪天,莫起风,二十四里接祖宗;二十五,打豆腐;二十六,剁年肉;二十七,做粑吃;二十八,杀鸭又杀鸡;二十九,样样有;三十夜,讲好话,初一初二不挨骂。”

篇十三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论粽子

曾治默

粽子,是中国的传统美食。男女老少,皆爱。它是由艾叶包裹粽馅儿制成,味极佳。可又有多少人知道粽子的起源呢?

屈原,为楚王宗室,担任楚王之左徒,博闻强识,志向远大。不料,却受了上官大夫的诬陷,被流放了。后来楚国的都城郢都为秦军所破,屈原悲痛不已,披头散发,抱着石头,投入汨罗江悲壮地死去。渔民们对屈原十分爱戴,怕一代忠臣之尸首为鱼虾所食,乃投米团喂鱼虾,名为粽子。

粽子本是用来喂鱼虾的,后来就成了供人食用的了,流传至今。粽子的制作材料只有艾叶和糯米。艾叶有些讲究,需又长又宽,不可枯黄,不可破损。而糯米也可佐以花生、腊肉等。粽子的制作方法异常简单,只需将粽叶裹起,倒入馅儿,封口,用线包起,放入锅中,俟粽子熟。

粽子熟了!淡青色的粽子,放在鼻前一吸,一股淡淡的清香漫入鼻中,略加糯米腊肉之味。拆开一看,艾叶上面早已沾满了黏糊糊的糯米,再把粽馅儿取出,放入碗中,就可以吃了。

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粽子出了很多新品,如鲍鱼的、蛋黄的,皆是美味。端午节的粽味儿就更浓了。

篇十四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王一铭

每次过年时,我都格外快乐。

因为,只要过年,大人们就一定会去买东西,我也就可以顺手取些小玩意。有人要问了,为什么不在平时买,而非要在过年时买呢?这里头呀,可大有讲究。

平日里,大人们都省吃俭用,虽说还不到一块一元硬币都舍不得的地步,但是,至少不会随便给我们小孩子买玩的。可是呀,到了过年就不一样了,大人们出手都特别阔,我们可以多拿些吃的糖呀,卡片呀。总之,小件的东西可以随便拿。在超市里买上了年货,离祭祖也就不远了。记得上一次烧祭祖菜的时候,足有十几个盘子,最中间用最大的碗放了一条红烧鱼。今年,也是这样。

和日常的吃饭不同,这祭祖的时候,可庄严的多。大人们在桌子正对门口的方向上摆了烛台,和一小杯土用来插香。每个人都一定要拜三次,许几个心愿,像什么出入平安之类的,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。把用烛火点燃的香插进土里,再等上一会儿,说什么请神呀,先人的灵魂呀吃饭。其实,在这段时间里,桌上的菜不会有任何改变,也不会有筷子自动在虚空中漫步的灵异事件。外婆说,这是因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,相当于投影出了饭菜,所以对现实不会有任何影响。在这段时间里,所有人不得看手机、电视,不可随便讲话,不然可是对它们的大不敬。吃完饭,就到了放鞭炮的时候了。

每次祭祖,外婆都会拿一大包用黄纸做的“钱”,有的画着鲜红的莲花,有的折成元宝。把他们放进一个红色的炉子里烧掉,妈妈说这些钱可以让阴间的人花。先人们的灵魂可真幸福啊!每年都有人们给他们送钱。边感叹着,我去看那烈火,像无底洞一样蚕食着纸,那些被吃掉的地方,穿过无形的墙,到过阴间。看着那金黄明亮的火,我就有一种奇怪的感觉,仿佛这世间只有这朵放着金光的花可以让事物来回穿梭于阴阳两界,而这花又有一种奇特的包容性,让人忍不住要扑上去。这恐怕才是飞蛾扑火的真正原因吧。送完了黄纸钱,我闲来无事,开始看动画片,过了一会儿竟想起了一件比看电视还要好玩的事,那就是——放鞭炮。

每次早几天的时候,爸爸都会去买一千多块钱的鞭炮。有些时候会少一点,但量也十分大。吃完饭到现在也没过多久,急不可耐的黑夜便侵吞了黄昏的余辉,那唯一的一抹暗红在山尖沉寂,形成无尽的暗。随着第一道光和第一声炮响,黑夜的空间开始被切割,一把把“刀”直冲云霄,随之破碎,最后消失。有时还带点着夜的鲜血。好似炮为刀俎,夜为鱼肉。那砧板上的肉,唯一的优势就是打不碎,再怎么切就是会很快愈合,好似对着空气一样。

十点早过了,放炮的人却越来越多。渐渐的,夜披上了新衣服,带上了新帽子。但是,这些都没有那用几村的灯火做成的鞋好看,红红的,亮亮的。

家乡的节真让人快乐呀。

篇十五:家乡的风俗作文400

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,比如:春节、中秋节、端午节、重阳节……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。

说来春节了,而今年的春节和以前的不同,因为今年的春节禁止放烟花爆竹的,确实没有以前好玩了。

在我们这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,有赛龙舟、吃粽子、挂艾叶菖蒲的风俗,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。在中秋节,有登高、赏菊、喝菊花酒、吃重阳糕、差茱萸放等等。重阳节也是尊老、敬老的老年人的节日。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最重要的节日——春节。

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,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。每当春节一到,家家喜气洋洋,挂上红红的灯笼,粘上红红的春联,个个满面春风的,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!就先说除夕夜吧。一家人都团聚一起,吃着美味的食物,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。吃完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烟花在外面尽情的玩耍,而大人也会聚在一起打牌:看电视、聊聊天的。到了晚上,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,真是五彩缤纷啊!直到很晚,我们在上床睡觉。有的大人还守年岁呢!

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,你们家乡的风俗是怎样的呢?相信你们一定有自己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