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

首页 > 高中 > 高三 > 议论文 > 欣赏与占有高中议论文作文

欣赏与占有高中议论文作文

推荐人: 来源: 写作坊 阅读: 2.63W 次

篇一:欣赏与占有高中议论文作文

欣赏与占有高中议论文作文

占有不可取,领悟才是真

人们看似拥有许多东西,却从未靠着他们来真正丰富过心灵。无论是一本被买下后又抛之脑后的书,还是收藏了却不再多看的诗歌,人们潜意识里想去体会它,却因种种原因逐渐遗忘。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,我们不应只是去占有东西,而是应去吸收,使其与自己融为一体。

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,人们早已不是上世纪一贫如洗、家徒四壁的状态。琳琅满目的商品,不断增长的物欲,或许还有心中一些说不清的购物购买消费欲望,人们所占有的东西越来越多,或是生活用品或是书本等精神层面的东西。但也同样是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,人们总是忙忙碌碌,没有过多的时间精力来接受更多的有益的信息—即使有也大多消耗在游戏或是一些无意义的事上。久而久之,占有的东西除了必要品,其余的不可避免的被“束而藏之”了。

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意识到了自己应该做什么,但因各种心理而未能去做,久而久之便形成惯性思维,只知占有不知去感悟它。很多时候在看到了许多有意义的东西时,人们明确的知道自己应该去学习、了解,因而才会去购买、收藏、占有,然而或许是内心产生的拖延、懒惰、劳累情绪,人们忘了一开始的初衷,甚至给自己寻找到了“我以后一定会看的借口后”就心安理得的将其抛之脑后。而这种思维一旦产生,之后的每一次都很可能因为同样的原因而产生同样的结果。长此以往,人们的心灵精神不仅没有提升,反而更加堕落。

这种普遍产生的现象可能会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向不良发展。当每一个人都是如此,那么对社会有益的东西将会出现的更少,甚至彻底消失。每个人看似拥有许多,实则心灵空虚,没有精神支柱,终将走向崩溃。当这样的人人数不断上升,社会也将出现巨大的问题,影响我们每一个人,最终形成恶性循环。

因此此时的我们更要醒悟过来,意识到占有一件东西并不算我们真正获得了它。当我们只拥有它,这样东西,却不能用它来真正丰富心灵时,即使他再有益,它对我们也是毫无用处,毫无价值的。购买、收藏说到底也不过只是在自欺欺人。因此人们不必因占有的东西多而自豪,而是因以自己获益的多少去衡量它的价值。自会取舍,不要过多追求量,储存的太多反而会令人压力变大、产生退缩感。因此人们应减少无益事物的积累,对于有益事物也应及时去消化吸收,而非寻找借口来进行拖延。同时也不要太过急功近利,企图一口气就学到所有。循序渐进,在偶然间发掘,在最短的时间内去采取行动,日复一日,终将使心灵得到充实。

让我们记住,不要一味的去占有,这只不过是最简单的做法,真正去领悟、去使之与自己融为一体才是你真正拥有了它。

篇二:欣赏与占有高中议论文作文

选择占有,充分品味

一本好书,我们往往先把它买下来,然后抛诸脑后;一首好诗,我们总是先把它收藏起来,然后再难想到细细地咀嚼它,品味它。我们似乎占有了很多东西,但是它们却从未真正丰富过我们的心灵。现代社会面临着知识井喷却贫瘠的现状,而我们便应学会于此之中选择性占有,充分细致品味。

在日常生活中,如此现象屡见不鲜,古往今来,人们皆面临着这样的问题,清代的袁枚对于来借书的学生,就曾感慨曾经借书抄书,从中受益,为官后仍爱书,但用大量俸禄买回了书却全都束之高阁,书中承载的海量知识看似唾手可得,且随着时代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收藏知识的方法也多样且便捷,但总有种种原因,使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无法接受其中知识。

人们常常无意间购入或收藏许多书籍文章,心心念念许久的名著、道听途说的著作,书店与网络畅销排名前列的畅销品……人本性中的贪心与购书瞬间的渴望使得越来越多新书或为“藏品”中的一份子,有时人们想起来要去翻阅它们了,也只能望洋兴叹,在日常繁忙的工作生活中,人们也会因时间有限而节奏忽忙,无奈地将好书抛诸脑后,更难静下心咀嚼、品味其中知识。每当有了空余闲时间,人们还可能拖延症发,想着总是还有时间阅读好书,转而选择其他的素食产物以娱乐消遣。

一遍遍的重复这样的生活图景,最终有意义的好书好诗皆在我们手中浪费了它们的意义,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几点,首先便是选择性的占有,不人云亦云,善于思考,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,对自己重要的知识来优先获取。然后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,不能浪费在无意义的人、事、物上,静下心阅读,消化有意义的书籍知识,成为自己的思想,最终,现代社会的信息洪流中,还应学会放弃无效信息,不让它们占据我们有限的生活空间与思想世界,获得“第六种自由”。

书中的知识只有及时品味咀嚼,才可能成为自己的知识,丰富自己的心灵。其中内涵会使人受益匪浅。

篇三:欣赏与占有高中议论文作文

让书本进入生命底色

清人袁枚的《黄生借书说》表述过这样一种情景,购来的书往往束之高阁,虽汗牛塞屋,落满灰尘也绝不事后翻阅细细品味。如今,不少现代人也犯着同样的错误。我们爱书,向往知识,却只是占有它们,诗歌、文学的魅力已难以走进心灵,丰富生命底色。

这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。

不妨先考虑我们买书、收藏好书的动机。古人读书,是纯粹的提升学问与修养。而今人读书,并非单纯出于知识的追寻。所谓“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”每当朋友圈里看到“我今天又读了xxx”好书分享,“名人名言交流”之类的帖子,人们从众模仿的心理开始蠢蠢欲动。对书本知识的占有出发于一种别人所有我也要有的羡慕心,出发于一种以它们来装饰门面,炫耀自身道德修养以掩饰自己思维能力的匮乏。是的,家里有多少藏书,我见识过多少好诗,这一数量早已代替知识本身,成为衡量他人才学智慧的标准。人们喜爱这样的标签,既迎合了不必思考深入的惰性,又支撑着个体,存在感的彰显。

若不是为了启迪智慧而藏书,未曾学习之前动机已先不纯,藏书又有何用?

《收藏家》这部小说里曾提到:他凝望着她就好似看着一只蝴蝶,她所有的美都消弥为物品的价值。现如今的书籍、诗歌,当经由资本循环、消费生产的组织结构流通,其至高的艺术价值已被消解为物性的市场价值。我们对它们的占有,就像是坐拥一套房产,储蓄账户里的钱币一样。拥有它们,就好比拥有财富。“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”之类的诗句也要服务关注的热度,点赞的数目和流量。

同时,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,以及所依赖的工具也需要深究。如同照相机摄取影像一样,今天我们拥有各种强大的存储,记忆工具来辅助阅读。书本内容转瞬之间上传至云端,诗歌经典轻点几下就可以收藏。我们已经不再依靠自身记忆去存储知识,各类工具代替人脑去消化记忆。但是,这必然造成思考能力的匮乏。借由机器,人的作用无形之中消弥为传送带与搬运工。书本的智慧只是经由简单的复制粘贴移动到另一空间,不曾在读者的内心留下任何痕迹。它们如灿烂的流星划过夜空。然而流星之后,依然是单调而无感的黑夜底色。

这一切,看似都是现代性的必然。出于对舆论气候的恐惧和被孤立的孤独感,我们必然去效仿众人,去追求被认同,个体价值的张扬,去追求万卷藏书尽在手的满足感。我们惧怕着先哲所讲的精神空虚,担心成为道德麻木的“看客”,但我们追求心灵至善至美的脚步太过匆忙、急切。

琳琅满目的书目让我们眼花缭乱,但更应当放慢步伐去阅读体验。勿成为急于伸手要书的藏书者,当于孤灯之下,孤寂之夜,静静品味,让书本真正进入生命的底色。

篇四:欣赏与占有高中议论文作文

饥饿的饱食者

卡尔维诺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描绘了某个城镇卓有名望和学识的家族。传说该家族藏书千万,族人皆学富五车。于是有人慕名而来,却发现对方谈吐浅薄,文理不通。这才知道那上千万本书不过是累积的摆设和装饰,丰富的是门面而非心灵。

而这家族俨然是如今社会的缩影了。

就人们对事物的占有而言,人人都是满口流油的“饱食者”。信息化极大的丰富了“文化”的来源。于是对“文化”就可以不知选择的吞咽。仿佛只要它在手上,就等于就等同于在肚子里,在脑子里了。,拍张照发在社交媒体上,别人就认同你读过这本书了,打开书浏览五分钟,看看前沿后况,便自满的认为掌握了书的精髓。如今淘宝上的“十分钟带你读懂四大名著”等投机取巧者好评如潮,而他们生产出的油膏又润泽了那些急于求成的“饱食者”的嘴。

但他们吞咽的终究不是事物的内在精华,只是富丽堂皇的包装纸罢了。这些“饱食者”,从心灵的根本而言,仍旧是饥饿的。

《夜航船》的前言里写书生和小僧的对话,感慨而今的“两脚书橱”越来越少了。人们追求高效率,去看那些所谓的“集子”,却不再细细品味一本好书,欣赏一首好诗了。我们的心灵渴求那些被我们“束之高阁”的精华,却被人们的“不求甚解”又一次次打回饥饿的状态。普鲁斯特称:“心灵上的浅薄是最可怕的浅薄。”诚然,我们将自己包装成一个“饱食者”,不断搜掠好书好诗的时候,我们只是占有了它们,却并未消化它们。美和艺术有时代和社会的意义,可以真正影响一个人的品格,可以真正丰富一个人的心灵,但是所有的美和艺术都需要被咀嚼和消化,而且要以正确的方式去消化。那是囫囵吞枣的“饱食”所做不到的。

鲁迅强调的“精”和王小波推崇的“工”,未尝不是一种读书和吸纳文化的方法呢?看莎士比亚的戏剧集,去体悟剧中人们的情感,去考察作者笔法的变化,而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;读鲁迅的文集,了解其时代背景,社会意义,聆听他震聋发溃的呼喊,然后践行到生活中去。这才是真正的欣赏和体味。这才是真正的心灵膏泽,没有任何一类包装可以包装出你自己独一份的体悟。只有自发的,自主的去探寻,去叩问和欣赏,才能真正使你的心灵饱腹。

因此,摆脱这种“饥饿的饱腹”是很重要的。真正去咀嚼我们占有的东西,才能丰富我们的心灵,使其不再饥饿。

篇五:欣赏与占有高中议论文作文

精神囤积

囤积癖是一种看似无害的心理症状。事实上,严重的囤积癖患者最终竟会在自己囤积的物件中无法动弹,活活饿死。这种遥远的案例固然不大可能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,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一种囤积癖—精神囤积。

看见一本好书,我们急于将它买下来,然后抛之脑后再也不将它翻开;看到一首好诗,我们急于将它收藏起来,然后将它忘得一干二净,再也不会“有空去读它。”古有富贵人家之书“汗牛充栋、素蟫灰丝”,今有“绝妙好文”后数万转发评论“转就是读了”。我们总觉得占有了文学、知识的载体形式,就等同于占有了它的实质内容。我们自我安慰道:“我总有一天会看的!”实际上从未走出过舒适区,安然卧于“知识的海洋”之中自我满足,到头来还不如拿书当饭吃的蛀虫。

这样的现象,究其内因,是源于我们自身的惰性。收藏、购买本身是没错的。证明我们内心还是有对文化知识的渴望—但也仅限于渴望了。这件事上我们做的还不如牛马,牛马尚且在抢食完草料后重新反刍、咀嚼,以充分吸收营养,我们却懒得连嚼也不愿嚼,还欺骗自己“我已经吃过了,吃饱了。”犹如老葛朗台,他不把金子用于消费来换取价值,仅是守着本身毫无意义的金币就觉得满足,我们对自己已经是懒惰到吝啬的地步。

而探求外因,则是由于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浮躁,家长们能看见网上疯传的“清华学霸书单”,就赶紧照单全买,塞给孩子读,当他们发现孩子好像没什么长进,就怪学霸书单无用。其实是孩子根本不想读,这些书籍也未必适合孩子读,不过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,无论是三教九流,任何出身任何职业的人,一定都非常喜欢在买来新书时拍张照发朋友圈,以展现自己高雅的文学品位和业余爱好。拍完照,书就被扔一边去了。因为人们不会深究彼此占有了多少实质,所以炫耀占有的量就已经能提供无限优越感。如果知识文化也是可以用来攀比的,那它与金银财宝这些身外物有何区别?

精神囤积的害处是对自己、对文化双方的。与自己,我们饱受精神匮乏之害,却如温水中的青蛙那样意识不到自己的处境。与文化,囤积、自满、攀比的恶性循环,无疑是对它的玷污与拖欠。可是惰性是那么难以克服,爱面子之心又人皆有之,我们该如何把精神囤积之害降到最低?

首先,我认为《黄生借书说》提出的方法十分有效,“书非借不能读”,我们不妨改购书为借阅,这样才能体悟“书本身不属于自己,只有其中内容才是真正可以属于自己”的道理。形式可以无限化,内容却是专用的;第二,便是要停止以读书滋生优越感的行为,当你不觉得知识文化是可以放在台面上炫耀的,你便不会再急于扩张、占有,这也是整个社会都应反思的问题:文化固然高尚,可它尚在于无价,而不是提倡提高你本人的身价。如果文化也沦为机衡量价值的资本,这样的文化不要也罢。

希望我们的精神不至于在囤积成堆的文字里挨饿致死。